110 學年度
111 學年度
112 學年度
發展城市美學課程
引導學生利用數位載具蒐集中港溪的相關資料,了解家鄉今昔的脈絡,認識家鄉歷史人文。接著帶領學生到頭份蘆竹湳、竹南番社30陳家古厝深入探索與實際體驗。同時用鏡頭記錄中港溪之美,運用設計思考的方法,呈現中港溪今昔驚奇亮眼的樣貌,進而推廣在地故事與在地認同。
一、結合本校校訂課程—美感探究
五年級以ㄇㄟˋ「栗」吾縣—苗栗我最懂為軸心,從認識、熟悉到親近的過程中,能產生鄉土情懷。藉由分組活動,合作共好,培養合群、尊重、接納、同理的人文素養。透過在地文化的認識,建構在地情感與認同,進而行銷家鄉。六年級以「MIT」為主軸,關心與覺察生活環境,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,提出使環境更美好的發想,並著手規劃解決方案,上台發表說明方案想法,依他人回饋作修正方案,運用所學,解決生活中的問題,進而學習擁抱失敗且勇於重新修正的生活態度。
二、踏查蘆竹湳與番社30
邀請地方文史工作者擔任走訪的講師,帶領學生從在地人的角度去走訪。
(一)蘆竹湳:位在中港溪流域出海口右岸,是一個閩南聚落,早年在漢人未進入開發前地勢低窪、四處蘆竹叢生,因而得名。在苗栗石化工業區工廠包圍下,蘆竹湳是北台灣最後一座三合院聚落群,卻能保留300年前的聚落模樣。邀請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許書凡總幹事擔任走讀講師。
(二)番社30:苗栗地方文史專家共同書寫中港城中港為竹南舊地名,原為平埔族群道卡斯族聚居之地,史料紀錄「中港社」,清領時期大量漢人循中港溪進入內陸開墾,約在道光年間沿射流溝築中港城,城內有多處地方信仰中心,移入的漢人與道卡斯族人聚落「蕃社」在城內比鄰而居。邀請苗栗縣地方文史工作耆老黃鼎松老師、廖綺貞老師、吳正賢老師擔任「永恆的中港」講師。
三、結合番社30「花磚」進行在地藝術教育
將在地藝術教育的教學過程記錄下來,並將相關學習單、教材成果等等研發成可以編輯學習教材,以利永續學習,並逐年編輯、滾動式修正課程內容。
參與城市美學
讓其他人可以
更了解您的學校
透過「貓貍•印象」讓學生用五官看見苗栗,感受生活的、藝術的、社區的資源發揮了加乘的效益。







